唐伯虎临终前的绝笔诗,道尽人生的心酸无奈,令人感慨万分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唐伯虎是各种民间艺术创作的宠儿,经过各种影视剧中的艺术加工,让他成了一位风流倜傥、玩世不恭、妻妾成群,并且还才华盖世、诗画双绝的绝世翩翩少年郎形象。
然而,当我们拨开历史迷雾深入的了解唐伯虎后,才发现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神乎其神,关于他出入青楼、妻妾成群、智斗宁王的事迹更是子虚乌有。
唐伯虎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,士农工商,商人的地位在古代一直都不高,所以父母就对他的期望很高,让他读书有了优渥的环境。
唐伯虎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,从小熟读四书五经,14岁时拜名家沈周为师学习琴棋书画。16岁参加院试,一举夺魁。19岁就与徐氏结亲,成为当地美谈。
但在唐伯虎人生得意、烈火烹油之时,麻烦和厄运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他身上。
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唐伯虎的父亲去世,母亲去世,妻子去世,儿子去世,妹妹去世,唐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了下来,唐伯虎也成了孤家寡人。
这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,让从小只会读圣贤书、风花雪月的唐伯虎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,好在有好友祝枝山等人在旁规劝鼓励,让他专心科举之路。
当时他在官场和文坛都有点名气,只要他科举成功,再创辉煌对不是难事。但他在后来却无辜卷入了的科场舞弊案,最终被榜上除名,判处终身禁考,与功名之路彻底断绝了。
哀莫大于心死,自此,江湖中多了一位落魄文人。为了生计,他开始卖画卖字,得了些收入,加上朋友的帮助,在苏州城北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建了一座桃花坞,唐伯虎为其取名为“桃花庵”,自号“桃花庵主”。
因无事,便常常呼朋唤友在桃花庵对酒当歌,吟诗作赋。
“闲来写幅青山卖,不使人间造孽钱”、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。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摘桃花换酒钱”……这些经典作品就是在这期间所写。
只是“别人笑我太疯癫,我笑他人看不穿”的日子看似惬意,实则纵情玩乐的背后是唐伯虎怀才不遇、郁郁不得志的心酸,因而他常常借酒消愁,喝得酩酊大醉。
酗酒放纵让唐伯虎身体越来越差,疾病缠身的他无法作画拿去卖,他又没有别的生活来源,就算有祝允明、文徵明等友人的资助,也只能勉强过活。
到了嘉靖二年(1523年),垂垂老矣的唐伯虎的身体不见好转,曾经鲜衣怒马、唇红齿白的少年,如今仿佛那风中残烛,雨里星火,随时都有熄灭的感觉,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,已经过去了。
一生到老,人之将死,最容易领悟出的人生苦短、命运无常的道理。几天后,这位仕途受挫,半生穷困的落魄才子,在孤独与忧郁中留下了一首绝命诗而去了。
诗云:
生在阳间有散场,死归地府又何妨。
阳间地府俱相似,只当漂流在异乡。
唐伯虎《临终诗》
诗文简单翻译为:
人活一世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,死后就算去了地府又如何呢。人间和地府是如此般相似,那就当作是流浪他乡而回不去家的游子吧。
临终之时,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世间名利,也参透了人的生死,所以并不惧怕死亡。
唐伯虎来世间一趟,在临终时刻回望自己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时,发现幸福和快乐如吉光片羽,少之又少;挫折和悲苦却犹如五月梅雨,银河繁星。
对他而言,生在人间,何尝不是万般皆苦,一朝死去,也不失为一种解脱。
那尘世的折磨让他淡漠了一切,现实残酷也他体无完肤,这万般皆苦的人间,和那阎罗地府又什么区别呢?
无论是地府还是人间,他的肉体和灵魂都是一样的漂流,所以在面对生死大事时,他的内心才如此平静。
只是我们深入了解唐伯虎时运不济,命途多舛的一生后,不难看出这28个字平静洒脱的背后,其实满含着唐伯虎无尽的悲哀和无奈。
俱往矣,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有言: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。
再好的时代,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会有挫折和困难,也会面临很多选择,有些选择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但更多的时候把控不了。无论最后怎么样,我们都要尽力地接纳生活所赋予自己的一切,过好那每一分、每一秒,这样就足够了。
-END-
图片来源于网络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